1.疫情后住房消费者置业调查:超五成有购房意向

重庆二手房贝壳到家了_重庆贝壳网二手房

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让人们对“居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历疫情后,房价会如何走?人们的置业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日前,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共同发起的“疫情后购房意向”调查问卷分析显示,超五成受访者有置业,但超二成置业被推迟。

问卷于4月15日发布,4月24日停止填写,共收到问卷845份。样本中男性占比44.85%,女性占比55.15%,男女比例较为平均。年龄方面,25岁—34岁年龄段人群占比最多,达35.27%,其次是24岁及以下人群,占比31.24%,然后是35—44岁年龄段人群,占比19.17%,还有14.32%是4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

调查样本中年收入分布较为均衡,5万元以下、5万—10万元以及10万—20万元区间的占比都在20%—30%之间,20万—30万元年收入占比12.43%,还有7.10%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从所在地区来看,31.24%来自一线城市,35.50%来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排除一线城市),33.25%来自其他城市。

半数以上有置业

非一线城市置业意愿更强

疫情给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了实际影响。

在所有收集的样本中,有超五成受访者已有自己的房子,其中61%的受访者仍有房贷未还清,这部分受访者中53%的人表示疫情期间由于收入减少影响到还贷进程。此前华兴投行对1000位消费者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49个样本在疫情期间仍有收入,但普遍受到负面影响,约七成较去年同期收入减少,包括两成人收入大幅减少。

那些尚未购房、选择租房居住的受访者则面临着房租的困扰。受疫情影响,许多人特别是湖北外出务工人员无法按时返回工作地,因此空着的出租屋是否仍要缴纳房租引起广泛争议。今年3月份,深圳市专门发布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住房租赁有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住房租赁各方当事人应本着守法守约、互谅互让原则,协商分担疫情造成的租金损失,任何一方不能违法强制要求对方作出让步。同时租房租赁企业应切实保障承租人的合法居住权,不得违法违约驱赶承租人。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主动减免租金的人占到所有租房者比例约三成。

调查数据显示,仍有54.43%的受访者有置业,这部分受访者中,14.20%的人买房保持不变,25.68%的人买房推迟,还有14.56%的人原本无买房,疫情之后有买房意向。无置业的受访者,13.61%的人原有买房取消,还有31.95%的人仍无买房规划。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从实际情况看,今年3月份楼市表现是要好于预期的,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抢房等现象,所以部分城市的房价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降价。这也使得环比涨幅相对2月份出现了一定的扩大。

事实上,3月龙头房企业绩已有回升现象。据中指研究院数据,3月楼市成交环比升同比降。CREIS中指数据显示,2020年3月监测的主要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上升351.59%,22个代表城市环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同比则下降32.53%。环比来看,22个城市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重庆升幅较明显,杭州次之,此外福州升幅较小,约为35.17%。同比来看,17个城市下降,北京下降幅度明显。

这个结果与此次调查结果也相一致,调查结果显示,有置业的一线城市受访者占比约55%,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除一线城市)受访者占比约61%,其他城市占比48%,综合来看,非一线城市的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置业意愿更强。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此分析,地方在财政压力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城市会松绑房地产调控,尤其是三、四线城市,还有多个城市对房地产作了“救市”调整,从某种程度推动非一线城市置业意愿。

哪些人准备买房?从年龄来看,24岁及以下有置业的受访者占同龄人比例约为50%,25—34岁有置业的占比62%,35—44岁有置业的占比60%,45岁及以上有置业的占比38%,可以发现,25—34岁受访者置业意愿较强,其次是35—44岁年龄段受访者。从收入看,年收入10万—20万元的受访者置业意愿较强,超六成有置业意愿,其次是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受访者,有58%左右有置业意愿。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分析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其观点认为,购房群体年龄偏向中青年,工作、家庭成为影响这个购房群体的主要因素,客户主要考虑项目是否具备教育、交通便利性、生活配套齐全性和总价承受能力。

近三成受访者推迟购房

市场恢复正常水平仍需时日

虽然超五成受访者有置业,但是其中26%左右的人置业推迟,其中近五成受访者预期未来房价会跌。国家统计局发布3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指数显示,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略有扩大,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微涨,并未达到受访者房价会跌的预期。

具体来看,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比1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在连续两个月持平后上涨0.2%。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比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涨幅比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置业会推迟多久呢?根据此前贝壳研究院发布的分析报告,消费者的购房普遍出现延迟,推迟时间主要在半年以内。其中,购房推迟1—3个月的比例最高,在6个月以内的累计占比达

67.8%。

哪些人准备推迟买房?数据显示,来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除一线城市)的受访者推迟购房的占比较多,超三成,其次是来自一线城市受访者,占比24%,可见疫情对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除一线城市)购房者的影响较大。从年龄来看,35岁—44岁年龄段受访者推迟购房最多,占比32%,同样超过三成的还有25岁—34岁年龄段受访者,约31%。疫情对这两个年龄段购房者或带来较大影响。从收入来看,年收入在10万—20万元的受访者推迟购房最多,占比36%,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受访者有购房的最少,同时推迟购房的也最少,占比15%。

准备买什么样的房子?调查结果显示,洋房(平层套房)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约有27%的受访者选择洋房(平层套房)作为理想居所。其次是复式,占比26%,公寓是24%左右受访者心中的理想居所,还有约16%的受访者认为别墅为理想住宅。

房子买在哪里?市中心与郊区之间成为多数受访者的选择,超五成受访者认为最有可能在城郊交界处买房,理想地段其次是市中心,占比三成,选择靠市郊买房的仅19%左右。选新房还是二手房?77%受访者比较倾向买新房,仅23%左右消费者选择二手房。

房价方面,1万—2万元/平方米的房价区间为多数受访者的理想区间,占比32%,其次是1万元/平方米以下,占比30%,然后为2万—5万元/平方米,占比22%。其中2万—5万元/平方米的房价为一线城市受访者选择最多的理想房价,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除一线城市)受访者则更接受1万—2万元/平方米的房价,其他城市中更多受访者认为1万元/平方米及以下为理想房价。

事实上房价是要高出受访者预期的。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20年《2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2月全国67个主要城市在线新房均价16624元/平方米,二手房在线挂牌均价15503元/平方米,4个一线城市中北京新房项目在线均价为47818元/平方米,上海紧跟其后,新房均价为47212元/平方米,深圳达到49874元/平方米,广州在线新房均价为30012元/平方米,在一线城市中位居第四。

接下来,房价还将出现怎样的变化?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3月数据明显向好的主要原因,则是受疫情影响,2月市场整体处于“冰封”状态。此外,3月新建住宅基本属于网签数据释放,大部分二手房成交也是疫情前的意向成交,因此确定市场恢复正常水平甚至回暖仍尚早。

同策研究院分析师张宏伟预计,在5、6月份之前,房价下行趋势或难出现较大改变。房企为保证上半年业绩,在5、6月份或还会有进一步降价促销的动作。从房价指数表现来看,大中城市房价不具备反弹的机会,甚至有些城市房价跌幅还会进一步扩大。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则认为,当前,房价全面上涨的条件尚不具备,个别城市房价上涨也不能代表全国。

“市场反弹但并未推高价格的原因在于目前的交易是低位反弹,整体来看绝对水平依旧较低,还没有到达能让价格明显上涨的量级。”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说,目前整体供需矛盾依旧较为缓和。

近七成重视住宅品质

地段没那么吃香了

买房时哪些因素为消费者看重?以往购房,地段、价格往往是消费者最重视的因素,疫情是否有影响到这样的购房趋势?调查显示,住宅质量、户型设计成为受访者最重视的购房因素,69%的受访者将其列为购房时重要考量因素,占比最多。其次是周边环境及配套,占比63%。排名第三的热门因素是小区物业服务以及小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占比均为54.79%。而地段成为排名第四的考虑因素。

这次疫情下,全民隔离,不少人在家办公,明显感受到房间空间不够用。既要与家人在一起的生活空间,也要有自己独立的办公空间。家庭成员越多,对独立空间的需求也就越强。调查数据显示,三居室最受青睐,占比最多达48%,其次是两居室,占比约27%,排名第三的热门户型是四居室及以上,占比19%,还有5%左右青睐一居室,可以发现大户型受到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不同受访者对户型需求存在差异。根据调查数据,45岁及以上受访者对三居室需求更多,占比68%,其次是35—44岁受访者,占比46%。

这与此前58同城和安居客发布的《2月份国民安居指数报告》结果趋势一致,报告显示,在户型选择上,2月份找房户型为三居室的占比45.5%,最受找房者青睐。此外,二居室占比略有下降,为30.4%;四居及以上占比持续上涨,达到17.4%。贝壳研究院、90度地产联合发起的“疫情下的住房消费者预期调查”将户型选择更细化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买房者,换房者更愿意买大户型。在户型的选择上,买房者因资金实力相对较弱,更倾向于购买中等户型,而且因预期相对较差,选择小户型的比例也较高。而换房者更多选择大户型,占比高达63.3%。

家住广州越秀的业主张女士接受访时表示,疫情期间全家聚在一起讨论过买房的事,以前觉得增城、从化太远、太偏,现在疫情期间全家只能蹲守在家里老破小的房子里,连窗户都不敢开,下楼倒垃圾都感觉不太安全。可以发现,在疫情发生后,不少买家对于居住空间的诉求逐渐升级,对于生活健康的要求不断上升。

恒大研究院分析文章也指出,随着防控工作持续进行,长时间居家隔离,使大家对居住体验的感受更深,将激发居民改善居住品质的欲望,引致7类新型购房需求:一是部分租赁需求转为购房需求;二是购买和持有第二居所的意愿提升;三是以大户型为代表的改善型需求将被进一步激发;四是对住房产品升级的需求更明确;五是洋房、别墅等低密度产品将受关注;六是高品质物业服务的楼盘需求提升;七是园林绿化好、周边商业医疗等基础配套齐全的楼盘更受欢迎。

超六成关注周边环境及配套

超市和菜市场成最必要配套

疫情前,很多购房者购房时更多考虑周边是否有大型商场、交通等配套,而疫情发生后,社区商业配套情况被业主广泛关注。因此,疫情对买房催生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提出了要求。

除了住宅质量、户型设计之外,63%的受访者最关注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哪些配套设施比较重要?根据调查,超市和菜市场成为住宅一公里内最重要的设施,其次是购物中心、商场、地铁站和公交站,占比都近57%,还有超四成受访者认为医院是必要的配套设施。贝壳研究院、90度地产联合发起的“疫情下的住房消费者预期调查”亦指出,有46.6%买房者相对更加注重医疗配套。

疫情期间,买菜成为困扰许多宅家抗疫人的头号难题,很多人都有在春节期间网上抢菜的经历。根据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76%的用户在疫情期间更倾向于线上买菜,但是实际上线上买菜只能覆盖46%用户,线下买菜仍是主流,而超市就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报告显示,超市、菜场、社区生鲜的渗透率分别为64%、31%、22%,而盒马、叮咚、京东到家的渗透率分别为26%、19%、14%,远不及线下渠道。米饭肉菜都是生活刚需,一场疫情更让人体会到买不到菜的难过,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超市及菜场能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了。

哪些人更重视周边环境配套?数据显示,相比男性,女性更重视住宅的周边环境配套因素,认为此因素重要的女性受访者为男性受访者的1.5倍。同时对于女性来说,住宅一公里内必须有的配套为超市/菜市场、地铁站/公交站以及购物中心/商场,对于男性来说1公里内必要的是超市/菜市场、购物中心/商场以及24小时便利店。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住房周边配套要求也不一致,数据显示,34岁及以下的受访者都认为超市/菜市场、购物中心/商场以及地铁站/公交站是必要配套,但对于35—44岁受访者来说,除了超市和购物中心,学校也很重要,对于45岁及以上的人来说,除了超市,公园和地铁站/公交站很重要。

一些新建小区,也意识到未来小区的配套功能的完善,比如自持一部分商业做菜市场、社区诊所、快递小站等,有效嫁接进来做成配套。

超五成关注物业服务

物业基础设施运作及保洁能力受重视

疫情之后,生命与健康、健康与住宅,不断刷新着人们对“理想好房”的认知与思考,智慧住宅、智慧小区等地产科技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疫情凸显了健康保障的重要性。同时,近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AI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房产对智慧家居高度关注,全国各地的新旧楼盘、房产物业纷纷高举打造“智慧社区”的口号,多个房企巨头都在投向智慧科技板块。

因而,物业服务成为继住宅质量与周边配套后消费者最乐意付费的购房因素,55%受访者选择物业服务为必要的考虑因素。受访者中,尤以24岁及以下的群体最关注小区物业服务,超过六成将其作为购房时重点考虑因素。女性较男性更在乎物业服务,有58%女性选择,男性仅50%。在区域分布上,一线城市受访者相比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受访者更看重物业服务,前者占比55%,后者占比50%。

在具体物业服务中,受访者最关注的是物业基础设施运作及保洁能力,其次是安防能力。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内社区纷纷实行封闭管理,物管从业者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物管人员春节无休几乎成为“常态”。除基本的疫情筛查、体温检测外,物管人员在社区封闭期间,还充当代买员、送餐员、快递小哥等多重角色,此前南方+客户端曾有报道,疫情期间,广州华南碧桂园的物业管家刘先生就承担起小区购工作,前一天收集业主需求,第二天出门购并一一送到业主家门前。

除了物管人员服务,许多小区还引入防疫高科技设备。美的置业打造AI社区,AI人脸识别、智能无感通行、垃圾满溢识别等技术为社区生活筑起安全防护网。万科数字物业通过数字化运营平台调整车行设备抬杆规则,对所有同行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记录。碧桂园引入无人机进行消杀工作,仅用三小时就把超过32万平方米社区喷洒完毕。万科物业旗下万睿科技通过智能社区平台系统,协助物业精准筛查疫区籍贯住户,快速做好目标住户出行情况统计和科学防疫通知工作。

可以说物业不仅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在这次疫情中更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健康。但是此前贝壳找房发布的《2020新居住消费洞察报告》显示,32.4%的受访者反映当前居住小区存在物业服务水平差、反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44%的住户正遭受着社区卫生条件差、垃圾不能及时处理的生活困扰。社区是这次疫情中最基本的一道防守线,只有在社区中控制住了,才能切断疫情的扩散。

此外,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表示,疫情期间,各家物业公司都开展了多样的防疫行动,做到应尽之责。除防疫外,物业服务的提升也可以增加客户黏性,未来房地产市场必将演化为争夺存量客户的市场。

在严跃进看来,当下这个时间节点,物业服务的优劣受到全民的监督,疫情是所有物业公司的共同考题,经历这次疫情考验,业主对于物业服务价值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优等生”未来将会占据这一市场大的份额。

恒大研究院分析观点也认为,社区防疫工作中,不同物业的服务水平差距显著。部分缺乏物业支持的公房、回迁房等老旧小区,居委会人力财力有限,仅能进行基本的出入管控和防疫宣传工作,而品牌房企的小区拥有专业化的物管团队和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能够制定标准化防疫预案,加强员工队伍管理和防护,进行防疫宣传、清洁消杀、出入管控和登记等。经此一“疫”,追求高品质物业服务的需求将被激发。居民将意识到高品质的物业服务不仅关系平日的居住体验,在非常时期还和自身健康安全密切相关。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本版撰文:周中雨 郜小平 数据集:葛政涵 周中雨

数据分析:周中雨 郜小平 本版图表:陈颖欣

疫情后住房消费者置业调查:超五成有购房意向

一个官诉电话,打过去还是空号?这家公司有点意思哟,也就是不准投诉?

这里我整理一下,到时候也是呆着购房合同起诉的几个依据,同时也帮你们曝光一下,不要让更多受害者上当受骗。

1.到家了的专业程度,窥一斑可见全豹,至少在我看来:做笔记、想顾客之所想、服务态度等各方面都极差。

2.到家了业务,就按照这个行业大佬的业务员水平来看,不是求人办事,麻烦想清楚这个逻辑,是求着,还是?

3.推卸责任,没办成,这个中介怪那个,那个怪这个。早干嘛去了?就没有一个确认收尾的人?

4.单方面越好说话越为难人,卖方业主不好沟通,不配合。就让买房无条件到处跑,8个月的大肚子使唤得差不多让我老婆冒火了,就想尽办法让我请去跟着跑,这不是第一次买房子,一般就银行一次,过户一次。到家了是有无数流程走不完?是刻意为之还是这几个中介有问题?是公司集体水平还是细节个人?到家了在我这里的信用几乎破产,不信任你们这家公司了,谢谢。

5.可能存在哄抬物价,是否是违法行为?

6.中介这样赚房产差价,蒙蔽顾客是否符合公司规定。

7.如果到家了公司默许这样的做法,那这家公司是否涉嫌欺诈、哄抬物价嫌疑?

8.这样被哄骗逗着玩的客户,和我们一样的受害者有多少个?

9.+中介业务员水平,什么能打印什么不能心理没点b数就敢出来做房产中介?这样的中介让人有安全感不?

10.无休止让顾客请,请的成本扣除的工资,是否从中介费中扣除?中介做成这个样子还学链家网收2%的中介费?

11.到家了公司投诉电话打起是空号,也没有****,联系我们里面的号码也是投诉建议号码也是空号,是禁止一切外界投诉,我们公司最大最强最牛逼的意思?给顾客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用户体验?

12.卖房之前,中介说一切都得行。卖房之后合同一签就稳当了,就开始放养也没有进度明细,同时三家银行都搞洗白,浪费一个月时间就不能提前风控预估?

13.到家了房产中介公司是否存在精神损失赔偿(天天中介上班打电话,来说的都是坏消息通知我跑这里跑那里不影响办公心情?),还是鼓励员工在顾客不方便的时候,办公时间无止境的骚扰?影响顾客心情?

14.到家了合同里面基本上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全是偏向自己公司的一些条款,违约赔偿、超时赔偿、中介更换服务等是否具备?还是让顾客默默忍受?

15.到家了中介在本处合同中,所应该承担和履行的义务,都做到了吗?三四万的中介费是闹着玩的捡钱活动?

16.到家了对业主买卖双方的保障有什么?时间、逼迫请、东跑西跑没有次数限制?超标扣钱或者惩罚什么的没有?

到家了公司是不是垃圾?有待外人评说。我一共请5次+,打征信流水2次,银行流水清单4次,收入证明中介填错导致来来回回我个人都打了不下5次,10份+。

包含我老婆的工作证明10份,9个月的大肚子被喊着到处跑。银行共面签3次,次次卡壳出在中介上,这就是到家了的服务。你们如果还敢找,我只能夸你们是勇士。

经理徐丞杰,店员李茂强,店员王小飞,还有个店员不晓得名字的。就从看房子说起。

大概4月初,也是最近有些闲钱,同时在附近不远的大坪上班,所以打算在石桥铺附近位置购买房子一套,预计看150W以下的大户型,户型周正、光好、方便就行,装修无所谓,到时候打算满装一下的,于是好死不死的在安居客上看到这家到家了网中介,事情基本上从这里开始。

先是看上了石桥铺新锐地带的一套跃层,150㎡/150w,当天我妈和我怀孕8个月的媳妇去看了,就说很满意,想谈价格的时候中介拦了下来,说不要这么急,不然要遭高价。然后回来商量,结果第二天就卖出去了。当时还在感叹运气不好,跟喜欢的房子失之交臂,也有点恼中介不让谈价格,但也确实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就算了,再看看。

然后到家了中介就介绍到了彩甸苑这个房子。说起彩甸苑这个房子,只看到两间房子,另外两间由于租出去了,租客不让看。所以就没看到,约了第二次去看。据说房东的“弟弟”回来了,可以带我们去看一下,然后我们又去上门。搞了半天还是没看到房,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房子整体还算不错,就打算谈价格。这事情这个到家了就开始搞事情了,我们也是后面才知道。

我们就开始跟这个所谓的“房东弟弟”开始谈价格,谈到148W,说可以回来签合同。但是过了几天又没动静了,说回来不到了?

这里断开一下,当时是觉得业主怎么都是这样的人?后面又去到家了石桥铺的一家小中介所里去,我老婆说,你看那个人好眼熟,那不是彩甸苑房东的“弟弟”吗?

然后一个西装革履,带着到家了工牌的人就站在那儿呆了。明显是到家了的人冒充业主跟我们玩游戏?后面我质问中介的时候,他们还笑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去看房子丫!那家人不开门就用弟弟的身份去扯一下,是为了我们好。

开始这里还没想明白,扯一下没关系,后面还跟我谈房子价格是个什么意思?这里一定要发散思维想一下,如果房东卖145w,他跟我148w谈成了,是不是多赚我3W?谈成148W,没把业主摆平,甚至没能谈得更低,所以业主回来不了了?是不是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就这里我质问两点:

1.这算不算哄抬物价,是否是违法行为?

2.中介这样赚差价,是否符合公司规定。

3.如果到家了公司默许这样的做法,那这家公司是否涉嫌欺诈、哄抬物价嫌疑?

4.这样被哄骗逗着玩的客户,和我们一样的受害者有多少个?

然后回去我非常冒火,我爹是个好心肠,一直在说算了算了,“反正没谈成,做中介的没得点手腕怎么可能嘛?”由于还需要他们介绍房子,同时也还在相信他们公司至少有这么大,还是有一些保障的。就让他们继续介绍房子,之前冒充的事情我还没往深的地方想,所以还敢合作,当时要是想清楚逻辑了,这家公司早就不值得我信任了。直到几天后看到石桥铺南国大厦这边的房子,才开始了漫长的到家了中介服务1个月的折磨。

下面就开始上图,上图前大致总结一下流程。从签订购房合同到换了三家银行,一共前前后后打了八份工作证明,打了三次流水,两次征信报告。就等于是把你人扔银行,然后能不能活着出来看天意的一个流程和行事方式。。签合同第二天,李茂强和王小飞就说要去军训,然后经理跟进,来来回回三个人切换资料还不统一,信息也不同步的服务,导致三家银行都流产。超过了业主5.18号的预定过户期,合同正式产生法律效应。这场从4.18开始的到家了闹剧开始表演。

到家了---银行业务员篇

告诉我我的流水不得行,然后给业主的定金要银行打印出来转账凭证,由于对方业主不太配合,当时我老婆9个月的大肚子跑到二郎业主的工厂门口等他们一起去银行,业主还是不出来说手机转账,于是进行了手机转账。浦发银行手机转账,柜台是不给于打印的,同时说电子汇款单代表一切。

这个业务员说她不认,不管你银行怎么怎么,反正我不认就是不认。强行要求我去银行打印各种转账凭据,来来回回跑了两三次,后面告诉他大堂经理的原话,她说那可能得行,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

1.到家了跟银行对接的业务员就这个水平,什么能打印什么不能心理没点b数就敢出来做?

2.既然要凭据,为何一直是我们在妥协,各种跟着跑去打印这样打印那样的。国家是扶持,还是禁止?买房子是小妈生的?要凭据为何不带上业主去银行,手机转账我也有觉得有风险,万一业主不认我找哪儿说理去?算不算是到家了的违规操作?

3.如果不是违规操作,那么到家了公司的业务卖了这么多房子全是全款或者混日子混过去的?

这是他们到家了金融体系里面做的可能怕是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话术水平之高难以比肩,后面让中介帮我换了个业务员,你们感受一下她说的东西看看生不生气。

顺序可能有点乱,但是认真看一下,应该问题不大。

到家了自己公司的,还说中介费不认,定金超过5w不认。这么嚣张不晓得国家目前知不知道他们这么厉害?

后面这家浦发银行打电话盘查核实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多少钱,定金房款这些怎么回答银行,就说不清楚是我老婆再跑,本身也是我老婆再跑这些。然后我们这边因为不清楚,业主那边也因为口径不一而导致第一次失败。

中途我无数次问他们经理徐丞杰,进度如何了。得到的答复都是不急,不要慌,不要紧张。

有趣,问题来了

1.中介是不是有义务统一告诉双方如何,银行联系如何?

2.中介中介,从中间介入了是不是才叫中介?这个让我们自己去猜银行要干啥?

3.到家了的中介是就这个店如此,还是整体如此?全靠混着卖房子?

这个的业务员里面不少言语都能让人火冒三丈,“我不认”,“关我啥事儿”,“麻烦配合”,“你弄清楚了来”,“我现在很忙”。

到家了做的都是这个样子和德行的?你们房子一共卖了多少套了,我真的很想知道。

到家了中介篇-经理徐丞杰(据说一个人要管几个店?!这应该是多么牛逼的人物,这个水平?)

中介业务员王小飞与李茂强要去参加公司军训,所以由这个经理徐丞杰代管。全程就没怎么交流,动不动都是“我以为李茂强给你讲过了也,我问问他,你不要生气。”不过唯一一点能够看出来这个经理的老道,就是基本不留证据。谈话滴水不漏,敏感话题就打电话,从不微信发,微信发也是发语音,取证感觉还有点难。如果用警察的话来说,应该是个惯犯?!

这个经理让人生气的地方不多,就三处还是电话沟通的,算是滴水不漏。

1.作为经理怎么带的员工,就这么水平我都打电话骂他们两次了都没有惩罚过什么吗?

2.也不知道是太忙还是业务量爆炸膨胀了,做事情一点都不急,聊天记录里面能看到我不止一次问进度,都是托着。

3.卖方第一次签合同就感觉不好说话,一股娇惯出来的病。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完全没有跟卖方业主沟通过,这是导致第一次银行面签失败的直接原因。

到家了的经理是这个水平,下面的人可想一般?都不跟顾客沟通清楚就可以了?跟我们互联网的复制粘贴能跑就行的程序员是一个水平线的?

到家了中介---业务员篇,李茂强

这个人看得出来我生气冒火之后很努力,但是确实很不专业,非常不专业。第二次、三次面签,我问要带什么东西,一次性列个清单发给我?

他嘚啵得的随便按了两个发给我,然后我问:

结婚证带不带?要带!

收入证明开不开?要开!

工资流水打不打?要打!

这就是你们到家了网罗列的清单,漏的这些如果我不问,是不是明天再来回跑着玩?

详细的清单给我我一次性跑到位,不行?到家了就是这个专业程度?据说还在学人家链家网,给人家提鞋子配不配?链家网之前我买个房子,顺风顺水的好吧?

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让人们对“居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历疫情后,房价会如何走?人们的置业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日前,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共同发起的“疫情后购房意向”调查问卷分析显示,超五成受访者有置业,但超二成置业被推迟。

问卷于4月15日发布,4月24日停止填写,共收到问卷845份。样本中男性占比44.85%,女性占比55.15%,男女比例较为平均。年龄方面,25岁—34岁年龄段人群占比最多,达35.27%,其次是24岁及以下人群,占比31.24%,然后是35—44岁年龄段人群,占比19.17%,还有14.32%是4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

调查样本中年收入分布较为均衡,5万元以下、5万—10万元以及10万—20万元区间的占比都在20%—30%之间,20万—30万元年收入占比12.43%,还有7.10%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从所在地区来看,31.24%来自一线城市,35.50%来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排除一线城市),33.25%来自其他城市。

半数以上有置业

非一线城市置业意愿更强

疫情给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了实际影响。

在所有收集的样本中,有超五成受访者已有自己的房子,其中61%的受访者仍有房贷未还清,这部分受访者中53%的人表示疫情期间由于收入减少影响到还贷进程。此前华兴投行对1000位消费者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49个样本在疫情期间仍有收入,但普遍受到负面影响,约七成较去年同期收入减少,包括两成人收入大幅减少。

那些尚未购房、选择租房居住的受访者则面临着房租的困扰。受疫情影响,许多人特别是湖北外出务工人员无法按时返回工作地,因此空着的出租屋是否仍要缴纳房租引起广泛争议。今年3月份,深圳市专门发布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住房租赁有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住房租赁各方当事人应本着守法守约、互谅互让原则,协商分担疫情造成的租金损失,任何一方不能违法强制要求对方作出让步。同时租房租赁企业应切实保障承租人的合法居住权,不得违法违约驱赶承租人。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主动减免租金的人占到所有租房者比例约三成。

调查数据显示,仍有54.43%的受访者有置业,这部分受访者中,14.20%的人买房保持不变,25.68%的人买房推迟,还有14.56%的人原本无买房,疫情之后有买房意向。无置业的受访者,13.61%的人原有买房取消,还有31.95%的人仍无买房规划。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从实际情况看,今年3月份楼市表现是要好于预期的,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抢房等现象,所以部分城市的房价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降价。这也使得环比涨幅相对2月份出现了一定的扩大。

事实上,3月龙头房企业绩已有回升现象。据中指研究院数据,3月楼市成交环比升同比降。CREIS中指数据显示,2020年3月监测的主要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上升351.59%,22个代表城市环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同比则下降32.53%。环比来看,22个城市均有不同程度上升,重庆升幅较明显,杭州次之,此外福州升幅较小,约为35.17%。同比来看,17个城市下降,北京下降幅度明显。

这个结果与此次调查结果也相一致,调查结果显示,有置业的一线城市受访者占比约55%,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除一线城市)受访者占比约61%,其他城市占比48%,综合来看,非一线城市的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置业意愿更强。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此分析,地方在财政压力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城市会松绑房地产调控,尤其是三、四线城市,还有多个城市对房地产作了“救市”调整,从某种程度推动非一线城市置业意愿。

哪些人准备买房?从年龄来看,24岁及以下有置业的受访者占同龄人比例约为50%,25—34岁有置业的占比62%,35—44岁有置业的占比60%,45岁及以上有置业的占比38%,可以发现,25—34岁受访者置业意愿较强,其次是35—44岁年龄段受访者。从收入看,年收入10万—20万元的受访者置业意愿较强,超六成有置业意愿,其次是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受访者,有58%左右有置业意愿。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分析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其观点认为,购房群体年龄偏向中青年,工作、家庭成为影响这个购房群体的主要因素,客户主要考虑项目是否具备教育、交通便利性、生活配套齐全性和总价承受能力。

近三成受访者推迟购房

市场恢复正常水平仍需时日

虽然超五成受访者有置业,但是其中26%左右的人置业推迟,其中近五成受访者预期未来房价会跌。国家统计局发布3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指数显示,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略有扩大,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微涨,并未达到受访者房价会跌的预期。

具体来看,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比1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在连续两个月持平后上涨0.2%。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比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涨幅比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置业会推迟多久呢?根据此前贝壳研究院发布的分析报告,消费者的购房普遍出现延迟,推迟时间主要在半年以内。其中,购房推迟1—3个月的比例最高,在6个月以内的累计占比达

67.8%。

哪些人准备推迟买房?数据显示,来自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除一线城市)的受访者推迟购房的占比较多,超三成,其次是来自一线城市受访者,占比24%,可见疫情对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除一线城市)购房者的影响较大。从年龄来看,35岁—44岁年龄段受访者推迟购房最多,占比32%,同样超过三成的还有25岁—34岁年龄段受访者,约31%。疫情对这两个年龄段购房者或带来较大影响。从收入来看,年收入在10万—20万元的受访者推迟购房最多,占比36%,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受访者有购房的最少,同时推迟购房的也最少,占比15%。

准备买什么样的房子?调查结果显示,洋房(平层套房)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约有27%的受访者选择洋房(平层套房)作为理想居所。其次是复式,占比26%,公寓是24%左右受访者心中的理想居所,还有约16%的受访者认为别墅为理想住宅。

房子买在哪里?市中心与郊区之间成为多数受访者的选择,超五成受访者认为最有可能在城郊交界处买房,理想地段其次是市中心,占比三成,选择靠市郊买房的仅19%左右。选新房还是二手房?77%受访者比较倾向买新房,仅23%左右消费者选择二手房。

房价方面,1万—2万元/平方米的房价区间为多数受访者的理想区间,占比32%,其次是1万元/平方米以下,占比30%,然后为2万—5万元/平方米,占比22%。其中2万—5万元/平方米的房价为一线城市受访者选择最多的理想房价,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除一线城市)受访者则更接受1万—2万元/平方米的房价,其他城市中更多受访者认为1万元/平方米及以下为理想房价。

事实上房价是要高出受访者预期的。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20年《2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2月全国67个主要城市在线新房均价16624元/平方米,二手房在线挂牌均价15503元/平方米,4个一线城市中北京新房项目在线均价为47818元/平方米,上海紧跟其后,新房均价为47212元/平方米,深圳达到49874元/平方米,广州在线新房均价为30012元/平方米,在一线城市中位居第四。

接下来,房价还将出现怎样的变化?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3月数据明显向好的主要原因,则是受疫情影响,2月市场整体处于“冰封”状态。此外,3月新建住宅基本属于网签数据释放,大部分二手房成交也是疫情前的意向成交,因此确定市场恢复正常水平甚至回暖仍尚早。

同策研究院分析师张宏伟预计,在5、6月份之前,房价下行趋势或难出现较大改变。房企为保证上半年业绩,在5、6月份或还会有进一步降价促销的动作。从房价指数表现来看,大中城市房价不具备反弹的机会,甚至有些城市房价跌幅还会进一步扩大。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则认为,当前,房价全面上涨的条件尚不具备,个别城市房价上涨也不能代表全国。

“市场反弹但并未推高价格的原因在于目前的交易是低位反弹,整体来看绝对水平依旧较低,还没有到达能让价格明显上涨的量级。”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说,目前整体供需矛盾依旧较为缓和。

近七成重视住宅品质

地段没那么吃香了

买房时哪些因素为消费者看重?以往购房,地段、价格往往是消费者最重视的因素,疫情是否有影响到这样的购房趋势?调查显示,住宅质量、户型设计成为受访者最重视的购房因素,69%的受访者将其列为购房时重要考量因素,占比最多。其次是周边环境及配套,占比63%。排名第三的热门因素是小区物业服务以及小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占比均为54.79%。而地段成为排名第四的考虑因素。

这次疫情下,全民隔离,不少人在家办公,明显感受到房间空间不够用。既要与家人在一起的生活空间,也要有自己独立的办公空间。家庭成员越多,对独立空间的需求也就越强。调查数据显示,三居室最受青睐,占比最多达48%,其次是两居室,占比约27%,排名第三的热门户型是四居室及以上,占比19%,还有5%左右青睐一居室,可以发现大户型受到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不同受访者对户型需求存在差异。根据调查数据,45岁及以上受访者对三居室需求更多,占比68%,其次是35—44岁受访者,占比46%。

这与此前58同城和安居客发布的《2月份国民安居指数报告》结果趋势一致,报告显示,在户型选择上,2月份找房户型为三居室的占比45.5%,最受找房者青睐。此外,二居室占比略有下降,为30.4%;四居及以上占比持续上涨,达到17.4%。贝壳研究院、90度地产联合发起的“疫情下的住房消费者预期调查”将户型选择更细化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买房者,换房者更愿意买大户型。在户型的选择上,买房者因资金实力相对较弱,更倾向于购买中等户型,而且因预期相对较差,选择小户型的比例也较高。而换房者更多选择大户型,占比高达63.3%。

家住广州越秀的业主张女士接受访时表示,疫情期间全家聚在一起讨论过买房的事,以前觉得增城、从化太远、太偏,现在疫情期间全家只能蹲守在家里老破小的房子里,连窗户都不敢开,下楼倒垃圾都感觉不太安全。可以发现,在疫情发生后,不少买家对于居住空间的诉求逐渐升级,对于生活健康的要求不断上升。

恒大研究院分析文章也指出,随着防控工作持续进行,长时间居家隔离,使大家对居住体验的感受更深,将激发居民改善居住品质的欲望,引致7类新型购房需求:一是部分租赁需求转为购房需求;二是购买和持有第二居所的意愿提升;三是以大户型为代表的改善型需求将被进一步激发;四是对住房产品升级的需求更明确;五是洋房、别墅等低密度产品将受关注;六是高品质物业服务的楼盘需求提升;七是园林绿化好、周边商业医疗等基础配套齐全的楼盘更受欢迎。

超六成关注周边环境及配套

超市和菜市场成最必要配套

疫情前,很多购房者购房时更多考虑周边是否有大型商场、交通等配套,而疫情发生后,社区商业配套情况被业主广泛关注。因此,疫情对买房催生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提出了要求。

除了住宅质量、户型设计之外,63%的受访者最关注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哪些配套设施比较重要?根据调查,超市和菜市场成为住宅一公里内最重要的设施,其次是购物中心、商场、地铁站和公交站,占比都近57%,还有超四成受访者认为医院是必要的配套设施。贝壳研究院、90度地产联合发起的“疫情下的住房消费者预期调查”亦指出,有46.6%买房者相对更加注重医疗配套。

疫情期间,买菜成为困扰许多宅家抗疫人的头号难题,很多人都有在春节期间网上抢菜的经历。根据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76%的用户在疫情期间更倾向于线上买菜,但是实际上线上买菜只能覆盖46%用户,线下买菜仍是主流,而超市就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报告显示,超市、菜场、社区生鲜的渗透率分别为64%、31%、22%,而盒马、叮咚、京东到家的渗透率分别为26%、19%、14%,远不及线下渠道。米饭肉菜都是生活刚需,一场疫情更让人体会到买不到菜的难过,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超市及菜场能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了。

哪些人更重视周边环境配套?数据显示,相比男性,女性更重视住宅的周边环境配套因素,认为此因素重要的女性受访者为男性受访者的1.5倍。同时对于女性来说,住宅一公里内必须有的配套为超市/菜市场、地铁站/公交站以及购物中心/商场,对于男性来说1公里内必要的是超市/菜市场、购物中心/商场以及24小时便利店。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住房周边配套要求也不一致,数据显示,34岁及以下的受访者都认为超市/菜市场、购物中心/商场以及地铁站/公交站是必要配套,但对于35—44岁受访者来说,除了超市和购物中心,学校也很重要,对于45岁及以上的人来说,除了超市,公园和地铁站/公交站很重要。

一些新建小区,也意识到未来小区的配套功能的完善,比如自持一部分商业做菜市场、社区诊所、快递小站等,有效嫁接进来做成配套。

超五成关注物业服务

物业基础设施运作及保洁能力受重视

疫情之后,生命与健康、健康与住宅,不断刷新着人们对“理想好房”的认知与思考,智慧住宅、智慧小区等地产科技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疫情凸显了健康保障的重要性。同时,近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AI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房产对智慧家居高度关注,全国各地的新旧楼盘、房产物业纷纷高举打造“智慧社区”的口号,多个房企巨头都在投向智慧科技板块。

因而,物业服务成为继住宅质量与周边配套后消费者最乐意付费的购房因素,55%受访者选择物业服务为必要的考虑因素。受访者中,尤以24岁及以下的群体最关注小区物业服务,超过六成将其作为购房时重点考虑因素。女性较男性更在乎物业服务,有58%女性选择,男性仅50%。在区域分布上,一线城市受访者相比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受访者更看重物业服务,前者占比55%,后者占比50%。

在具体物业服务中,受访者最关注的是物业基础设施运作及保洁能力,其次是安防能力。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内社区纷纷实行封闭管理,物管从业者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物管人员春节无休几乎成为“常态”。除基本的疫情筛查、体温检测外,物管人员在社区封闭期间,还充当代买员、送餐员、快递小哥等多重角色,此前南方+客户端曾有报道,疫情期间,广州华南碧桂园的物业管家刘先生就承担起小区购工作,前一天收集业主需求,第二天出门购并一一送到业主家门前。

除了物管人员服务,许多小区还引入防疫高科技设备。美的置业打造AI社区,AI人脸识别、智能无感通行、垃圾满溢识别等技术为社区生活筑起安全防护网。万科数字物业通过数字化运营平台调整车行设备抬杆规则,对所有同行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记录。碧桂园引入无人机进行消杀工作,仅用三小时就把超过32万平方米社区喷洒完毕。万科物业旗下万睿科技通过智能社区平台系统,协助物业精准筛查疫区籍贯住户,快速做好目标住户出行情况统计和科学防疫通知工作。

可以说物业不仅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在这次疫情中更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健康。但是此前贝壳找房发布的《2020新居住消费洞察报告》显示,32.4%的受访者反映当前居住小区存在物业服务水平差、反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44%的住户正遭受着社区卫生条件差、垃圾不能及时处理的生活困扰。社区是这次疫情中最基本的一道防守线,只有在社区中控制住了,才能切断疫情的扩散。

此外,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表示,疫情期间,各家物业公司都开展了多样的防疫行动,做到应尽之责。除防疫外,物业服务的提升也可以增加客户黏性,未来房地产市场必将演化为争夺存量客户的市场。

在严跃进看来,当下这个时间节点,物业服务的优劣受到全民的监督,疫情是所有物业公司的共同考题,经历这次疫情考验,业主对于物业服务价值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优等生”未来将会占据这一市场大的份额。

恒大研究院分析观点也认为,社区防疫工作中,不同物业的服务水平差距显著。部分缺乏物业支持的公房、回迁房等老旧小区,居委会人力财力有限,仅能进行基本的出入管控和防疫宣传工作,而品牌房企的小区拥有专业化的物管团队和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能够制定标准化防疫预案,加强员工队伍管理和防护,进行防疫宣传、清洁消杀、出入管控和登记等。经此一“疫”,追求高品质物业服务的需求将被激发。居民将意识到高品质的物业服务不仅关系平日的居住体验,在非常时期还和自身健康安全密切相关。